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学院简介


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2010年成立,2020年更名为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学院。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1年山东洪山煤校的测量专科,1963年在淮南煤矿学校采矿学科设置矿山测量专业(次年开始招生),1974年在淮南煤炭学院正式招收中专生,1990年开设工程测量大专班并开始招生,1994年开设土地管理大专班并开始招生,1999年开始招收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2004年开始招收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2011年开始招收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2017年开始招收导航工程专业本科生,2020年测绘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开始招收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2022年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学科建设方面,2003年获批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测绘工程工程硕士授予权,2018年获批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2019年自主设置矿山灾害监测与控制二级学科博士点,2023年获批遥感科学与技术安徽省新兴交叉高峰培育学科,2024年获批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点。

学院目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约1300人、研究生约240人。近3年来,每年毕业硕士研究生80余人、本科生3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位于学校前列,考研率约30%。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4年,共培养测绘类研究生600余人,大专、专科、本科生500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专任教师63人,期中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含兼职)34人,博士后6人;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各1人;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1人,江淮英才1人,省优青2人,省教坛新秀2人,省高水平导师、优秀青年导师各1人。教师在在国际矿山测量协会、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教育组织任职10余人。

学院下设测绘工程系、遥感科学与技术系、导航工程系、地理空间信息工程系四个系,设置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导航工程和地理空间信息工程4个本科专业。拥有城市实景三维与智能安全监测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矿山采动灾害空天地协同监测与预警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矿山环境与灾害协同监测煤炭行业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实验室,国土测绘与空间信息、导航定位技术与应用、矿山开采沉陷与土地复垦3个校级研究所,以及测绘科学与技术校级实验教学中心。科研教学平台有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车辆导航定位系统、惯性导航系统、无人机系统、无人船系统、测量机器人、三维激光扫描仪、陀螺全站仪、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合成孔径干涉雷达处理软件、地理信息与遥感数据处理软件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了软硬件基础。

近五年学院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省级教研项目14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省级基层示范教学组织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一流课程3门。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卫星导航定位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其他教学成果奖2项;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测绘创新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全国GIS大赛、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安徽省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安徽省“互联网+”和“挑战杯”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励70多项,省级奖励200多项。

近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安徽省重点研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承担纵横向科研课题100余项。获省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4项,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13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和规划教材18部,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70余项。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了以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及应用、卫星定位技术及其应用、数字城市和矿山空间信息技术为主的特色鲜明的科学研究方向,获批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组建院级科研团队5个。学院持续推进校企融合,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促进校企共赢。如校企共建“时空大数据实验室”、“北斗创新应用研究院”,积极融入“三地一区”建设和长三角时空信息建设。

学院“十四五”发展目标是:力争建成以测绘学科为核心,地理、资源、灾害和环境监测等相关研究方向的多元协调发展的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进入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行列。

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学院正以全新的工作理念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继续恪守“团结、奋进、博学、奉献”的校训,秉承“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的校园精神,坚持高质量科学发展,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五育并举”关键举措,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综合竞争能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培养更多复合型创新型合格人才,为创建“双一流”高校、建设美好学院而奋力拼搏!

(更新至2025年3月)